可将小麦锈病分为小麦条锈病、小麦叶锈病、小麦秆锈病,每种病害的流行规律有些不同。
小麦条锈病:在我国西北西南的高海拔地区越夏,夏孢子经风吹到广大麦区,变成秋苗的初浸染源,随病苗越冬,出现夏孢子,扩散后再次浸染。
小麦叶锈病:在我国各麦区均可越夏,并变成当地秋苗的主要浸染源,病菌随病苗越冬,春天出现夏孢子,随风扩散。
小麦秆锈病:主要以夏孢子进行传播。
一、小麦锈病的流行规律
1、小麦条锈病
(1)通常小麦条锈病在中国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,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,经过风吹到广大麦区,就会成为秋苗的初浸染源,病菌会随发病麦苗进行越冬,春天在越冬病麦苗上产生夏孢子,然后扩散导致再次侵染。
(2)导致春天流行的条件为大面积感病品种的存在;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;3-5月的下雨量,尤其是3-4月的雨量比较大;早春气温回升比较早,我省晋中是易发区,晋南是条锈病的常发区。
2、小麦叶锈病
小麦叶锈病在中国各麦区都可越夏,越夏后会成为当地秋苗的主要浸染源,病菌会随病麦苗越冬,春天产生夏孢子,随风进行扩散,条件适宜的时候,容易造成流行,叶锈菌侵入的适宜温度为15-20℃,导致叶锈病流行的因素,主要是当地越冬菌量、春天气温和降雨量,以及小麦品种的抗感性。
3、小麦秆锈病
(1)秆锈菌主要以夏孢子传播,夏孢子萌发侵入适宜的温度为3-31℃,较适宜为18-22℃,一般小麦秆锈病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,这些地区是主要越冬区,主要冬麦区菌源逐步向北传播,由南向北导致为害。
(2)因此大部分地区秆锈病流行,都是由外来菌源所致,除大量外来菌源外,大面积感病品种、偏高气温和多雨水,也是导致病菌流行的因素。
二、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
1、发病症状
(1)小麦感条锈病后,初呈退绿色的斑点,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(即夏孢子堆)。夏孢子堆较小,长椭圆形,在叶片上排列成条状,与叶脉平行。
(2)孢子堆成熟后散出鲜黄色粉末,即为夏孢子。到后期长出黑色、狭长形、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,即病菌的冬孢子。
(3)叶锈病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,橘红色,孢子堆中等大小,圆形至长椭圆形。夏孢子通常不穿透叶片,偶尔穿透叶片,背面的夏孢子堆较正面的小。
(4)秆锈病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,深褐色,孢子堆大,长椭圆形。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,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,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。
2、防治方法
(1)农业防治
①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,注意品种合理配合和轮换。
②适期播种:在秋苗容易发生条锈和叶锈的地区,适当晚播,可有效减轻秋苗病情。在秆锈病流行的地区,则可适当早播,促进早熟,以减轻后期受害;
③合理施肥:施用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,增施磷钾肥,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,增强小麦的抗病力;
④合理灌溉:对于经常春旱的麦区,小麦发生锈病后失水过多,需加强灌溉。对于雨水多的麦区,田间湿度大,需开沟排水,以减少产量的损失。
(2)化学防治
①药剂拌种:用1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~100g或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,按种子量的0.1%和20%井冈霉素粉剂拌种;
②春季喷药防治:返青拔节期是防治小麦锈病的时期,通常每667m2用5%井冈霉素250mL左右,对水向麦苗茎部喷粗雾,使药液淋到发病部位,病重田隔7~10d再用药防治1次,或每亩用20%粉锈宁乳油50~60g对水喷雾防治,如喷后2d内遇雨,雨后则要再喷1次。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服务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服务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