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理防治:选抗病品种,合理密植,加强土肥水管理,增强植株抗病力。需避免偏施氮肥,通风换气,下雨后应及时排水,避免环境过湿。在冬春季,将果园清扫干净,烧毁掉腐烂茎叶,及时摘除病叶并集中烧毁。
药剂防治:可用50%白粉净悬浮剂600倍液、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、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-5000倍液、40%福星10000倍液等药剂防治,交替使用,避免产生抗药性。
一、怎么防治草莓白粉病
1、发病症状
(1)叶片
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一层薄薄的白色菌丝层,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,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,病斑逐渐扩大并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,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接连成片,可布满整张叶片,后期呈红褐色病斑,叶缘萎缩、焦枯。
(2)花、花蕾、
花瓣呈红色,花蕾不可正常开放。
(3)果实
幼果不能正常膨大、干枯。若后期受害,果面覆有一层白粉,随着病情的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,着色变差,严重影响浆果质量,失去商品价值。草莓白粉病还会造成草莓裂果。
2、防治方式
(1)选用抗病品种。清理干净棚内或田间的上茬草莓植株和各种杂草后再定植,冬春季清扫果园,烧毁腐烂茎叶,生长季及时摘除病叶集中烧毁。
(2)合理密植,加强土肥水管理,增强植株长势,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,果农之间尽可能不要互相“串棚”,防止人为传播。
(3)避免偏施氮肥,控制徒长,注意通风换气,雨后及时防止过湿。发现病蔓、病果要尽早在晨露未消时轻轻摘下,装进方便袋烧掉或深埋。
(4)把握在发病初期及时药剂防治。硫磺熏蒸技术是在棚内每100m2安装一台熏蒸器,熏蒸器内盛20g含量的硫磺粉,在傍晚大棚盖帘后开始加热熏蒸。隔日1次,每次4小时,其间注意观察,硫磺粉不足时再补充。
(5)熏蒸器垂吊于大棚中间距地面1.5米处,为避免硫磺气体硬化棚膜,可在熏蒸器上方1米处设置一伞状废膜用于保护大棚膜。此种方式对蜜蜂无害,但熏蒸器温度不能超过280℃,以免亚硫酸对草莓产生药害,如果棚内夜间温度超过20℃时要酌减药量。
(6)50%白粉净悬浮剂600倍液;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;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-5000倍液;50%退菌特800倍液,30%特富灵5000倍液;10%世高水分散颗粒剂2000-2500倍液喷雾防治;40%福星10000倍液;12.5%腈菌唑乳油1500倍液;每7-10天用药一次,多种药可交替使用,以防产生抗性。
二、草莓炭疽病怎么防治
1、发病症状
(1)草莓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和定植初期,结果期很少发生。其主要为害匍匐茎、叶柄、叶片、托叶、花瓣、花萼和果实。
(2)染病后的明显特征是草莓株叶受害可造成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。匍匐茎、叶柄、叶片染病,初始产生直径3-7毫米的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病斑,稍凹陷。
(3)当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扩展成为环形圈时,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,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黏质孢子堆。
(4)该病除引起局部病斑外,还易导致感病品种尤其是草莓秧苗成片萎蔫枯死;当母株叶基和短缩茎部位发病,初始1-2片展开叶失水下垂,傍晚或阴天恢复正常,随着病情加重,则全株枯死。
2、发生特点
(1)炭疽病菌侵染适气温为28℃-32℃,相对湿度在90%以上,是典型的高温高湿型病菌。7-9月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,病菌传播蔓延迅速。
(2)特别是在连续阴雨或阵雨2-5天后的草莓育苗地,可在短时期内暴发并造成毁灭性的损失。
(3)近几年来,随着种植结构调整,草莓种植面积迅速增加,草莓连作种植面积加大,该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,给草莓种苗繁育和草莓种植业发展带来了严重障碍。
3、防治措施
(1)种苗检疫
选择有信誉的育苗企业引进种苗,种苗要经过产地检疫,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。
(2)农业措施
①选择抗病品种。红颜、丰香、幸香、章姬等日系品种抗性较差,欧美系品种抗性较好。
②合理密植,控制育苗地种苗种植密度和繁育密度。采用滴灌浇水,严禁大水漫灌,禁止在高温时段浇水。
③合理施用氮肥,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;中耕处理。增加土壤通透性,促进根系发达,培育健壮植株,提高植株抗病力。
④不可重茬种植,确保轮作期3年以上。
⑤及时病叶、病茎、枯叶及老叶以及带病残株,进行无害化处理,减少传播病原;及时拔除杂草,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。
⑥对感病品种可采用育苗地北移至冷凉地区,减轻炭疽病的发生。
(3)药剂防治
①发病初期用保护性剂矿物油200倍加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。
②发病后要选用具有保护、作用的药剂防治,用矿物油200倍加40%中保炭息可湿性粉剂1500倍,或加50%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,或加50%金纳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加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喷雾,7天喷施一次,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。
4、注意事项
(1)喷药在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进行,将地表、叶面、叶背均匀喷雾。
(2)不能与碱性农药及铜制剂同时使用。
(3)施药时要做好防护,以免发生人员中毒事件。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服务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服务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