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农服务 - 三农问答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金汇农
金汇农

底栖性:黄颡鱼昼伏夜出,主要栖息于水底或石缝中,冬季聚集在深水区避寒。

杂食性: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,鱼苗期间以浮游动物为食,成年后以小鱼小虾、昆虫及幼虫、螺蚌等为食,亦可吞食植物碎屑、枝叶、果实等。

变温性:黄颡鱼生存水温范围为1-38℃,生长适温22-28℃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一、黄颡鱼的习性

1、底栖性

黄颡鱼是底栖性鱼类,白天常潜伏水底或石缝中,夜间才活动、觅食,冬季则聚集在深水区避寒,但季候变化、水温冷暖、气压高低、饵物环境等都会改变黄颡鱼的栖息环境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2、杂食性

黄颡鱼是杂食性鱼类,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,其中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,成鱼以昆虫及幼虫、小鱼、小虾、螺蚌等为食,亦吞食植物碎屑、枝叶、果实等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3、变温性

黄颡鱼是变温性鱼类,生存水温范围1-38℃,最适温度22-28℃,水温11℃开始摄食,水温低于22℃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,水温高于28℃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二、黄颡鱼的简介

1、生物分类学

黄颡鱼是常见的淡水鱼类,别称黄辣丁、黄骨鱼、嘎鱼等,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、脊索动物门、硬骨鱼纲、鲇形目、鲿科、黄颡鱼属的统称,代表物种有瓦氏黄颡鱼、岔尾黄颡鱼、中间黄颡鱼、江黄颡鱼等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2、形态特征

(1)黄颡鱼是小型淡水鱼类,体延长,稍粗壮,吻端向背鳍上斜,后部侧扁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(2)头略大而纵扁,头背大部裸露;口大,下位,弧形;眼中等大,侧上位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(3)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,伸达或超过眼后缘;颌须1对,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;背鳍小,具骨质硬刺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(4)脂鳍短;臀鳍基底长;胸鳍侧下位,具骨质硬刺;腹鳍短,末端伸达臀鳍;尾鳍深分叉,末端圆,上、下叶等长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(5)背部黑褐色,至腹部渐浅黄色,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黄色纵带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3、分布范围

黄颡鱼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,我国珠江、澜沧江、闽江、湘江、长江、黄河、海河、松花江、黑龙江等水系均有分布,尤以长江流域、珠江流域、闽江流域、淮河流域、黑龙江流域等地最常见,国外分布在缅甸、老挝、越南、朝鲜、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等地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4、代表物种

(1)瓦氏黄颡鱼:瓦氏黄颡鱼是常见的一种黄颡鱼,别称江黄颡、硬角黄腊丁、郎丝江颡等,体型比黄颡鱼大,广泛分布于珠江、闽江、长江、淮河、辽河、黄河及其支流水系中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(2)岔尾黄颡鱼:岔尾黄颡鱼是常见的一种黄颡鱼,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,尤以长江中、下附属游湖泊最常见,典型特征是尾鳍深分叉,个体不大,产量不多,有一定的经济价值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(3)中间黄颡鱼:中间黄颡鱼是常见的一种黄颡鱼,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,海南岛各水系也有分布,典型特征是背鳍下方和臀鳍上方各有一个暗色斑块,个体不大,经济价值不高。

黄颡鱼的习性,白天潜伏晚上外出活动觅食

(4)光泽黄颡鱼:光泽黄颡鱼是常见的一种黄颡鱼,别称于耳朵、白肚儿、黄甲等,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,闽江流域也有分布,分布虽广,但个体不大,数量较少,经济价值不高。
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服务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服务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

为你推荐
黄颡鱼简介,是鮠科黄颡鱼属鱼类的统称
鱼种论述:鮠科、黄颡鱼属里面的鱼类,被统称为黄颡鱼。该品种在长江、黄河、珠江等流域中分布较多,平时喜欢在静水或流速不快的浅滩、石缝等位置栖息,亲鱼繁殖期间会掘坑筑巢、保护后代。食物...
黄颡鱼多大可以繁殖,最早1冬龄就可以繁殖
黄颡鱼最早1冬龄就可以繁殖,通常2冬龄即可达到性成熟。黄颡鱼属于一年一次性产卵型鱼类,通常雌鱼性成熟比雄鱼早,最小成熟个体中雌鱼体长可达11.5厘米、雄鱼体长13.5厘米。它们有集...
黄颡鱼和什么鱼混养,可以和草鱼、鳊鱼、鳙鱼等混养
黄颡鱼可以和中上层鱼类一起养殖,比如草鱼、鳊鱼、翘嘴鲌等品种。黄颡鱼是底栖鱼类,在我国各大淡水水域均有分布,特别是长江中下游。黄颡鱼肉质细嫩,口感较好,没有肌间刺,而且含有的营养较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