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品种:根据当地种植条件及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。
做好种子处理工作:播种前,小麦种子需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。
精细整地:播种前精耕细整,耕翻深度约23-25cm,耕后耙细、耙透、整平、踏实。
选好化肥:根据土壤酸碱度选择合适的化肥,确保养分吸收效率高。
宽幅精量播种:改传统小行距密集条播为等行距宽幅播种。
一、秋小麦的高产要点
1、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品种
(1)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地区,重点选用以下品种:济麦229、红地95、济南17、洲元9369、济麦20、师栾02-1、藁优9415、泰山27、烟农19号等。
(2)水浇条件较好地区,选择济麦22、鲁原502、山农20、泰农18、良星99、济麦23、烟农24、临麦4号、烟农999、山农29号、泰山28、汶农14、山农22、山农23、鑫麦296、山农24号、泰农19、汶农17、聊麦18、齐麦2号、儒麦1号、烟农5158、青丰1号、青农2号、青农6号、烟2415、良星66、山农28号、泰农33、郯麦98、山农32号、菏麦19、山农31号、泰麦198、登海202、峰川9号、菏麦20、山农30等。
(3)水浇条件较差的旱地,主要种植品种:青麦6号、烟农19、烟农21、烟农173、山农16、山农25、鲁麦21号、烟农0428、青麦7号、阳光10号、垦星一号、菏麦17、齐民6号、济麦262、山农25、红地166、齐民7号等。
(4)中度盐碱地(土壤含盐量2‰-3‰),主要种植品种:济南18、德抗961、山融3号、青麦6号、山农25等。
2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
(1)做好种子包衣、药剂拌种,可以防治或推迟小麦条锈病、白粉病、纹枯病等病害发病时间,减轻秋苗发病,压低越冬菌源,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。
(2)提倡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,预防苗期病虫害。没有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要用药剂拌种。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,选用4.8%苯醚·咯菌腈(适麦丹)按种子量的0.2%-0.3%拌种,或2%戊唑醇(立克莠)按种子量的0.1%-0.15%拌种,或30g/L的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照种子量的0.3%拌种。
(3)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,选用40%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.2%拌种;病、虫混发地块用剂+杀虫剂混合拌种,可选用27%的苯醚甲环唑·咯菌腈·噻虫嗪按照种子量的0.5%拌种,对早期小麦纹枯病、茎基腐病及麦蚜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,还可减少春天杀虫剂的使用次数1-2次。
3、精细整地
(1)为改善土壤结构,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,播前进行精耕细整,翻耕23-25cm,进行桔秆还田,不但增强土壤肥力,而且可以打破犁底层,达到深、细、透、平、实、足(水)的标准。
(2)即耕作层要深(旱地20-25cm,稻茬地15-20cm),耕后耙细(碎)、耙透、整平、踏实,达到上松下实、蓄水保墒。
4、选好化肥
(1)土壤酸碱度在PH值6.5-7.5之间属中碱性,在7.5-8.5之间属偏碱性,在8.5以上属强碱性,土壤的酸碱度(pH)是作物种植时重的一步,作物只有在土壤PH值在6.5左右时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,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为有利。
(2)酸碱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养分吸收,造成肥料浪费,如过酸易引起土壤板结以及造成微量元素中毒,还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,造成有益菌减少,加速养分流失,使土壤失去耕种价植。
5、宽幅精量播种
(1)实行宽幅精量播种,改传统小行距(15-20厘米)密集条播为等行距(22-25厘米)宽幅播种,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(8-10厘米)种子分散式粒播,有助于种子分布均匀,减少缺苗断垄、疙瘩苗现象,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,籽粒拥挤,争肥,争水,争营养,根少、苗弱的生长状况。
(2)因此,各地要大力推行小麦宽幅播种机械播种。要注意给播种机械加装镇压装置,播种深度3-5厘米,播种机不可行走太快,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,以确保下种均匀、深浅一致、行距一致、不漏播、不重播。
(3)在适期播种情况下,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,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-18万;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,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-16万。在此范围内,高产田宜少,中产田宜多。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,每晚播2天,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-2万。
二、冬小麦高产种植方法
1、选择优良品种
(1)小麦籽粒品质、产量性状既受品种遗传控制,也受栽培措施的影响。究其关系:遗传是内因,栽培措施是外因。
(2)因此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冬小麦优质、高产最经济、最有效的手段,比如烟农15、烟优361、烟2801等品种不仅具有亩产600千克的潜力,而且品质指标也达到国家优质小麦标准。
2、精耕细耙、培肥土壤
(1)选地力水平在亩产500千克以上的麦田,耕层土壤有机质1.2%以上,全氮0.09%以上,水解氮70ppm,速磷25ppm,速钾90ppm。
(2)施用基肥标准:亩施有机肥5000千克,纯氮9千克, 磷酸二铵25千克,钾75千克,硫酸锌1千克,缺硼的地块用硼砂0.5千克。培肥土壤是冬小麦优质高产确保。
3、精量匀播,创造优质群体
(1)实行精量匀播,降低群体起点。生育前期促早发壮苗;中期减少无效分蘖,创建合理优质群体;后期保花增粒,提高粒重。
(2)精量匀播有助于提高单株生产力,是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。同时,该技术能有效避免小麦倒伏引起的产量降低、品质恶化,是优质栽培的基础。
4、优化投肥结构,实施"氮肥后移"
(1)据研究表明,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的基础上,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不超过总施氮量20%,并调节氮肥基追比例1:1,追施氮肥时间由返青、起身期推迟至拔节、孕穗期,即"氮肥后移"技术,有助于实现冬小麦的产量、品质双重提高"。
(2)氮肥后移"技术结合精量匀播,对塑造理想株型、优化群体结构、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穗层整齐度、减少小穗小花退化。增加穗粒数、延缓植株衰老、提高后期光合效率、改善品质等具有显著效果,是冬小麦优质、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技术。
5、科学灌溉,及时防治病虫害
(1)据化验分析,灌溉有降低小麦蛋白质含量的趋势。若把灌溉与增施氮肥量相结合,则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增长,二者呈正相关。
(2)因此,优质高产麦田播种前必须浇足底墒水,保证足墒下种,对冬前底墒充足、群体适中的麦田,可不浇冬水,将生产上传统的起身水,结合"氮肥后移"技术移至拔节、抽穗期,这样就形成了肥水合理运筹的技术体系。
(3)冬小麦生产后期,加强田间管理,及时防治小麦的锈病、白粉病、赤霉病,进一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。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服务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服务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