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瓜子的学名叫做“虹光亮樱蛤”,也有“虹彩明樱蛤”、“扁蛤”等别称。
海瓜子呈长卵形,长度为2厘米左右,肉质较肥,外壳较薄,呈灰白色略带肉红色,平时常在泥滩内潜伏。
海瓜子体内有很多泥沙,烹制前要用淡盐水浸养一段时间,等它把泥沙吐干净后,将其洗净并沥尽水分,经过烹炒即可食用。
一、海瓜子简介
1、海瓜子是慈溪市著名海水特产,多产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。海瓜子因其形状大小似瓜子而得名,学名虹光亮樱蛤,也称“虹彩明樱蛤”、“扁蛤”。
2、海瓜子(说白了就是蛤蜊)贝壳呈长卵形,长仅2厘米,壳极薄而易碎,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,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。肉肥,盛产于梅季。古人有《咏海瓜子》的诗写道:冰盘推出碎玻璃,半杂青葱半带泥。莫笑老婆牙齿轮,梅花片片磕瓠犀。
3、海瓜子捕获时,多含泥沙,须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,待海瓜子泥沙吐尽,洗净备用。待沥尽水分,在锅中加少许食油,猛火热炒,放少量葱末、姜片、盐或酱油,炒至海瓜子薄壳弹开即可装盆食用。肉细嫩,味极鲜,是佐酒佳肴。
二、海瓜子的产地
1、海瓜子产于浩瀚大海中,体型小得不起眼,但鲜美却不逊色于其他海产,盛产于梅季。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,群聚生活,常以足丝固定在泥沙上生活。
2、海瓜子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西岸,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的滩涂上。北自辽宁,南至北部湾。东至福建东南部、西至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县之间的海域内,超过这个海域几乎看不到薄壳的身影。
3、我国主要产地在广东,主产于潮州市饶平县的海山、汫洲、黄冈大澳、所城大港;汕头市澄海区的盐灶、樟林;汕头市达濠区的广澳;南澳县的后江等地,有野生和人工放养2种,是慈溪市的特产。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服务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服务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